
小学教师的教育随笔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应该很少人不知道随笔吧?随笔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那么,怎样才能写好随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教师的教育随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教师的教育随笔1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作为一种教育策略,宽容往往被教育者所忽视。事实上,宽容学生的缺点与赏识学生的优点是教育过程中两个互为联系的最重要的方面。宽容学生的缺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赏识学生的优点。我觉得班主任对学生的过错应该宽容,在工作中注意教育的艺术,这样往往能事半功倍。
记得有天上午,一位小朋友跑来跟我说:“老师,我的水晶泥少了7盒”。当时,我没有声张,而是冷静下来悄悄地做了一番调查,最后确定静静的嫌疑最大,因为有同学看见她翻过别人柜子。更重要有过“前科”,曾到老师讲台上随意拿东西,但是为了维护她的自尊心,不让她受到伤害,我没有在全班学生面前揭穿她,而是在放学后,悄悄地把她叫到班公室。从她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了她心里很不安,于是我和蔼可亲地对她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老师想请你帮个忙,行吗?”她睁大眼睛,点了点头。我继续说道:“今天我发现班上有孩子的水晶泥不见了,你能帮我去查一查吗?”她马上满脸通红,支支吾吾地说:“老师,我……我……不行的。”我拉着她的手说:“我相信你肯定行的,因为有人看见你在柜子旁边。”她听了连忙解释说:“老师,那不是我偷的,而且也不止我一个人知道柜子里有呀。”说完她低下头不敢再看我。这时,我语重心长地说:“其实丢这些是小事,我是担心这位同学如果不能及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一味地继续错下去的话,那很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是老师最痛心也是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所以,我真的希望这位同学能够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做一个知错能改的好孩子。老师也一定会原谅她的过错,为她保守这个秘密,不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她听了我的这番话,沉默了好一会儿才迟疑地抬起头问我:“老师,您说的话真算数吗?”我冲她使劲地点了点头。这时我看到她的眼眶已经湿润,她哽咽地对我说:“老师,对不起,水晶泥是我拿的,因为我觉得很好玩,但是奶奶不给我买。”说完,她惭愧地低下了头。我走过去轻轻地抚摸着她的头说:“你能勇敢地承认错误,说明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我为你感到高兴。你放心,我向你保证这件事将成为我们之间永远的秘密。”听了我的话,她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她还向我保证一定会把钱还上的。从那以后,我发现静静再也没有偷过东西,学习也更努力了,天天下课跑来问我:“老师,我今天有没有更进步?”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教育过程中,我以“宽容”给学生一个台阶,使犯了错的学生鼓起勇气,坦然地面对并主动改正,挽回了学生的自尊,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老师对她的尊重和信任。
我想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具有大海一样宽广的胸怀,容纳学生,容纳他们的偶然过失,允许学生一次失误,学生就多了一次健康成长的机会。毕竟失误并不意味着失败,给学生重新再来的机会,也许收获到的是意外的惊喜。当然,宽容不是无原则地姑息迁就学生,更不是对学生的错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一味地迁就,要有原则和理性的分析。对待不涉及道德品质的过错,不宜采用惩罚的手段。宽而有爱,宽而有方,宽而有度。老师们,让我们多一些宽容,生命就会多一份空间,多一份阳光。如果我们不怀着一颗宽容的心,冷静去处理,我们将无意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磨灭的自责心理。其实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如果你认为一个人已不可救药,那么他会真的一步步走向深渊。如果你认定一个人是璞玉浑金,缺的只是雕刻而已,尽管他身上有些小缺点,但是你的宽容会使他自肃、自律、自策,他会真的成为一块碧玉。因此,爱孩子就请宽容孩子吧!雨果说,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学生为之学生,就是因为他们愚昧无知,有缺点,不懂事,甚至会犯错误。做老师的,年长于学生,阅历丰富于学生,知识多于学生,涵养胜于学生,当然应该宽容学生的缺点。宽容是一缕阳光,愿它时刻笼罩着我们。
小学教师的教育随笔2现在的电视媒体、网络传播的几乎都是言情剧,男女之间的爱情数不胜数。孩子们在耳闻目染中也有了一些意识。作为教师该如何向孩子解释爱?
老师们一定会有这种感觉:一年级的学生做游戏时男女生手拉手是很正常的事,孩子们很自然,但是到了高年级你再让他们这样做,女生就会变得扭扭捏捏,其他学生会哄然大笑,为什么呢?孩子大了,有了性别意识。所谓的物理现象“同极相吸,异极相斥。”
本学期的一个课间,三年级的美术老师批改作业发现一本与众不同的作业。本次题目是《一件最快乐的事情》,硕硕画的是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手拉手,穿着结婚礼服,旁边写出“我们结婚吧?好吧!”当时,办公室的同事都说:“这孩子特天真可爱!”结婚,是一个孩子感觉的最快乐的一件事,这也未必不可,这说明硕硕生活在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
六年级的学生们大了,男女生之间会指指点点。一个男生兵写了一封所谓的“情书”被同桌的男生强发现了,把它当众人面打开,念道:小云,我喜欢你,你喜欢我吗?写“情书”的男孩兵恼羞成怒,当中打了强,最后他俩撕抱成一团。其他同学赶紧报告老师,才制止。面对六年级的学生,老师该怎样讲“喜欢”这个字眼?
无论世间多么感人的爱情,被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熏得无色无味,因此,有人会说:“讲爱有些可笑了!”但爱的确是“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的感情!”
我感觉应该这样与孩子沟通:
你爱妈妈吗?为什么?孩子们会说出妈妈平时是怎样地对自己好,疼爱自己。对,这就是爱!
你爱老师吗?为什么?孩子们会说出老师如何辛苦地教自己写字、读书、作文、做游戏等,所以爱老师。对,这就是师生之爱!
你平时爱帮助别人吗?在什么情况下?学生会举一些生活中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事情。对,这就是互助互爱!“一辈同学,三辈亲!”
一个互不认识的人,向你打听去大岭的路怎么走?你是帮还不帮?孩子们异口同声说:“帮!”对,这是有爱心!
不管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都要互助互爱!
小学教师的教育随笔3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认知能力、生活经验客观地受家庭环境、地域所处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地使用教材、巧选素材、合理设置教学活动内容、使用有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多年的教学使我真正懂得“课标是源、教材是流”,逐渐具备创造性使用教材教学的能力。但也留下了一些教学遗憾:一方面部分学生计算速度慢、正确率不高。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一、用“发展”眼光去评价小学数学教育对象
1、教师要树立“发展”观
“发展是硬道理”,人的发展首当其冲是各种发展的核心,教学必需坚持“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必 ……此处隐藏11412个字……心田,让我明白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都灿烂!在我的课上,我充分关注每个学生,与之一起参与活动,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其实孩子们的世界有时候是我们成年人很难深入触及的。良好的伙伴关系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一个孩子,特别是贵为独生子女的孩子,处处以他(她)为中心,优越性很强,享受着无与伦比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往往只独自品尝,不愿分享,也许可能是时时顺心的,但一旦遇上烦心事,就怨天怨地,怨爹怨娘,甚至迁怒身边的小伙伴,很少从自身找问题,更别提体会他人的快乐,而我眼前的这些孩子却已经学会了去处理伙伴间的关系。我真的很庆幸能和这些可爱的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他们天真、可爱的一面,常常使我又回到了童年,更让我明白了许多……
小学教师的教育随笔15用活教材 盘活课堂
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基本依据和物质基础,但在教学中过分的把教材当圣经,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把一门充满生气和灵性的课程变得沉闷、单调、乏味,那么,教学就会犹如一张网、一团麻,很难做到纲举目张,教材反而成了我们搞好教学的瓶颈。可见,处理好教材,才能上好一节课。教师要在深刻领会教材蕴涵的教育功能和课程理念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处理和有效的组织,合理的分析和解读教材,既尊重教材,又正确地把握教材、用活教材,灵活地进行课程内容的加工、调整、组合、补充、延伸、改编,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既轻松又实在。
一、不求全,而求变
不可否认,教材的内容、编排体系以及隐含其中的教育理念是影响教师教学的重要因素,然而,教材所安排的内容是否为教师的创造性活动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又是否能为学生已有的基础所接受和认可?事实上,即如人们所普遍了解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关于教材与教师教学活动之间新的定位:教师应当用教材去进行教学,而不只是教教材。这也就是说,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正确理解教材,首先是站在知识系统的高度全面掌握一个课时的知识点,其次是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确定重难点,最后是联系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必要时对教材的安排灵活变通,或“删”或“增”。在北师大三年级《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三)》教学中,教材涉及的内容就非常多,从例题看:有被除数的首位不够除;有笔算除法的首次验算(其中又包括没有余数和有余数的两类)。从习题看:有商的大小比较;有对剩余的不同处理。一个课时涉及五个新的知识点,试想:要使一个三年级学生在一个课时的时间内对五个新知识点理解、接受、消化,可以吗?当然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那么,教师就要对教材作出大胆取舍,本课时紧承前面的教学内容,被除数首位不够除、笔算除法的验算无疑是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们有必要在教学中删除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对剩余问题的不同处理两个知识点,同时弱化商的比较这一知识,这是“删”。而在导入阶段增加口算420÷6,并通过分解图展示口算和思考过程,这能有效地迁移学法,理解“首位不够除就看前两位”的算理;在学习了首商之后,及时在反馈练习阶段增加确定首商的专项练习,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这是“增”。如此删、增更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新知,学习轻松了,课堂的实效性得到提高。因此,“不求全,而求变”可以看成数学基本技能教学所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二、不求全,而求联
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特别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普遍采用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呈现模式,内容生动,对学生也有极大地吸引力。但观北师大新教材,课本以大量篇幅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建立模型,而将对于知识的解释、应用与拓展反而隐含于练习之中。这样的安排就有可能割裂数学知识链条,淡化了数学本质内容的探究。事实上,我们决不能弱化数学基本知识的教学,更应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某些内容安排次序作出调整,可能更有利于鞭辟入里,使数学知识前后连贯更加顺畅,学生的思维也随之顺畅。还是北师大三年级上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三)》的教学,教材中的例1(468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即被除数的首位不够除,而紧接着安排的试一试则是被除数的首位够除的练习,这是上一课时已经解决的问题,我们不妨大胆地将这一内容调到例1之前,作为铺垫题,达到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提取笔算除法要点的目的。这样既分散了练习,又将新旧知识顺畅地联系起来,对新知的学习起到很好的解释作用。再看北师大六年级下册《反比例》的教学,紧承正比例知识,我们完全可以直接运用例2(王叔叔游长城,选择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所需时间的关系)、例3(分装600l果汁,分的杯数与每杯的果汁量之间的关系)的情景,在与正比例的比较中理解什么样的量能成反比例关系,而例1中出示的和是12的加法表、积是12的乘法表倒是适合学生在认识了反比例之后对两种不同的情况作出哪种数量关系成反比例的判断,同时在乘法表中,把积是12的方格圈起来,连成了一条曲线,这正是反比例图像的直观表现,对后面观察与探究反比例函数图像起到很好的导入作用,因此,不妨将本课时例1的内容调整到学习了反比例并完成相关反馈练习后进行教学,更利于知识的解释、连贯和联系。也就是说,“不求全,而求联”可以被看成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的相应原则。
三、不求全,而求延
在教学中,简单机械地“用”教材教往往束缚学生的思维,达不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注重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适时适当地挖掘教材,延伸、开发、新编、创新教材。教师应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调整学习材料的呈现时机,可以新编学习材料,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也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开发,培养学生再创造的能力,实现对教材的创新。例如,就概念教学而言,对于同一概念我们应当力求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去进行理解,也即应当将其看成整体性“概念网络”的一个组成成分,从一个广泛的角度对概念作出必要的“引申和变化”,这样,学生就能在教材呈现的有限内容中生发开来,全面的、立体的掌握知识。在北师大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教学中,教材给出了两类情境——数学情境和生活情境,一类情境是同类量的比较,另一类是不同类量的比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抽象出比的概念。然而,如何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呢?我们恐怕还需要更为生动的内容呈现。可以在学生理解了比的意义后讲叙《柯南破案》的小故事,柯南只测量脚印就推测出了犯罪嫌疑人的大致身高,从而引出人体中有趣的比;在《试一试》习题中,解决了树高与影长比的关系后,引入数学家泰勒斯运用这一知识测量出了金字塔的高度;在教学临近尾声时,出示体育比赛中的比分,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的比分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比吗?……这些相关内容的拓展、延伸,更能够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使“比”的概念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立体图像,而不是扁平无生气的知识。看来,“不求全,而求延”可以当做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原则。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它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此言不差,实际教学中,作为一线的老师我们有更多的实践体会去灵活的把握教材、运用教材,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有灵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