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文化随笔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说起随笔,大家应该都有印象吧?随笔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为了帮助大家更多的了解随笔,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随笔,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传统文化随笔1一、传统舞蹈
闹皇船(古城街道)
闹皇船,又称“船上叙事”。初期表演是由一人扮演艄公(丑角),穿对襟衫,戴八字须,结腰带站于舱前;一人扮演艄婆(旦角),穿大面襟衫,扎矢巾,束腰站于舱后。待音乐起,各自用红带将船挑起,手持桨板作摇船的动作。后来,闹皇船演变为一位俊俏女子双手执竹木彩绸扎编而成的彩船,用脚行走,远观好似彩船行驶一般,船外有一壮汉手持船桨,模仿划桨状,跟随女子前进后退、左挪右趋中,相互配合,两人做着平船、拖船、上船、停船等舞蹈性动作,偶尔伴以演唱或问答对话。
溪边板龙(邵家渡街道)
溪边板龙俗称“剪纸板龙”, 全长30余米,龙身贴满剪纸图案,所有纸花和图案都是由手工剪纸制作,外观清俊、飘逸。据传,溪边板龙发缘于清朝康熙年间,邵家渡一带大旱,老百姓急于求水,便组织了几百人前去白龙潭取水,回来的时候,在路上就下起了大雨。为了纪念这次求雨,老百姓精心设计了雌雄两龙(雌为绿色,雄为红色),称为“行雨龙”,全龙由龙头、龙身(每段一般长1。5米,20多段)、龙尾拼接而成。每到特定时间,便到各村舞动,颇为喜庆热闹。
铜钿棍(括苍镇)
铜钿棍是流传于括苍镇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始于清朝,是穷人要饭时的一种表演形式。艺人手拿一尺左右的小棍,小棍两头分别串上几枚铜钿,一边口中唱着词曲,一边手中有节奏地打着铜钿棍,发出“瑟瑟”之声,富有节奏。现在表演时则配上气氛热烈的秧歌舞曲调,或者其他轻快、优美的曲调,表演人数可多可少,一般为10—20人,可在庭院或广场即兴表演,也可搬上舞台表演。
二、传统曲艺
临海道情(古城街道、江南街道)
道情是流传于我市的一种民间口传身授的地方曲艺,明清至建国前后广泛流传于我市各乡镇,其中《王金满打桐坑》几近家喻户晓,妇孺老幼皆能吟唱几句。演唱时,艺人左手握竹板,怀抱道情筒,右手击筒面,道情筒长约二尺,涂红漆,圆筒一头蒙上一张猪油皮,拍打时发出“蓬蓬”之声,艺人合拍而唱。说唱过程中,常根据内容情节自由发挥,击出快慢轻重不一的节奏,以刻画人物性格、情态,乡土气息十分浓郁。唱词以三字、五字、七字为主,大多自编自唱,多以独坐,或站立演唱为主。
打莲花(杜桥镇、上盘镇)
打莲花又称莲花、莲花落,是一种借助道具的打击为节奏,边唱边击打的一种地方性曲艺。清至民国时期,打莲花在我市沿海地区,特别是杜桥、上盘等地颇为流行。打莲花在庙会上表演较多,表演一般为十人左右,一人领唱,其他人左右站立,有二人手持道情筒,二人手持算盘索,其他人手持铜钿索,击节唱和。唱白采用当地方言,通俗生动,滑稽幽默。
传统文化随笔2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古老的民族艺术,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些,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表现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以德化人的精神。
民间工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独具特色、内容丰富、历史悠久,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民间工艺品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如剪纸、陶瓷、刺绣、年画、皮影、风筝、等等,内容大多寓意着吉祥如意、长命健康、富贵有余、儿孙满堂等。这些民间工艺品流传广泛,生动有趣,代表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日常活动。
风俗习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百花园。渗透着丰富的历史、政治、社会、科学、天文、地理等知识。如端午节的龙舟、粽子,元宵节赏花灯和猜谜,中秋节的月饼……这些风俗已成为全民性的娱乐活动。它们像大河流水中翻滚的波浪,是中国人的瑰宝,并笼罩着中华大地,使人感到骄傲。
民族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我国民族艺术博大精深、绚丽多彩。如京剧,国画等等,各地优美动听的民歌、千姿百态的民间舞蹈、风韵别致的民乐、情趣盎然的画面,都盛开中华民族的文明之花,点缀我们的生活。
传统文化随笔3过节,对于每一位孩子来说都是一件高兴的事,是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中国传统节日留存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悠久的文化,体现了亲情、团聚,以及伟大的民族精神,良好的民族礼仪等。例如:吃粽子会让我们想到屈原和他的爱国思想;中秋节在吸引大家吃月饼之余还传达着爱家的信息;重阳节是尊老爱老的节日等等。但现在的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感受和记忆相对较少,对传统节日的情感也在逐渐淡漠。尽管学生在课前已经搜集到一些相关资料,但由于课堂时间限制和资料有限,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也还停留在表面。针对这一状况,我设计了“走进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本活动设计思路:
以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为核心,以小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自主确定研究小主题,在活动中通过查找资料、调查采访、动手实践、信息搜集与处理、亲身体验、展示与评价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通过传统节日这个窗口,来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拉近学生与传统节日文化之间的距离,感受我们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鼓励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提高学生的民族人文素养,增强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围绕本主题主要预设了三个目标进行教学:
一是了解一年有哪些节日以及影响广泛的节日,初步了解传统节日的名称、由来和习俗;二是掌握一些探寻研究方法(查找、收集资料、调查访问、制作体验……),学习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和处理;三是提高学生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本课教学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着力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由课堂延伸至课外,通过小组自主选择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多种途径地实践与探究,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有效地统一起来,真正达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性。
课后,我及时地进行了反思,本课教学成功之处:
一、教学环节比较清晰。本主题分三个阶段进行:准备阶段——教师创设活动情境,带领学生确定主题,根据学生的兴趣分组,指导各小组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实践阶段——这个主题有多项实践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灵活安排各种实践活动,并做好活动记录,撰写心得体会;总结与交流阶段---是学生汇报研究成果;延伸阶段——是交流收获体会并对主题活动进行拓展延伸,最后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师评。
二、创设了较好的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根据综合实践课的生成性、主体性的特点,采用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方法,以评价为激励、辅助手段,让学生自己在探索活动中边实践、边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 ……此处隐藏7829个字……文化下定义。他提出:“文化是一组行为模式,在一定时期流行于一群人之中,……并易于与其他人群之行为模式相区别,且显示出清楚的不连续性”。
英国人类学家R。弗思认为,文化就是社会。社会是什么,文化就是什么。
这就是欧洲三位人类学家给文化下的定义。
我们要好好的守住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但我们在守住的同时,也不要闭关锁国;我们要多吸收外来文化,取长补短。
传统文化随笔12在语文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传统文化这块资源,大胆尝试,灵活渗透,常常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定位于交际工具、文化载体,要关注语言的能力。其内容包括不仅是读写,还有听说,在开发学生潜能时,要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要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这个文化积淀不仅是知识性的,不仅是中国的,应该是指各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思想、道德等多方面内容。因而语文所承载的不光是对语言文字的使用,其中还负载了无数文化的东西,它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文明,是最古老的但又是最有生命力的文明,虽然中间有很多次断开,但中华文化的思想却是一脉相承的,这使我们的语言文字包含着丰富的含义。20世纪的现代化进程表明,脱离传统的现代化从来没有成功的先例,丢弃传统,就意味着丧失特色。无数事实证明了列宁的那句名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我们所居住的地方——历史上的“城阴城”具有悠久历史与文化,就不能不注重自己的文化特色,以独特而具有个性的魅力更好地融入开放的世界。基于这样的目的,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应成为一种共识。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因为有异乡,才会有故乡”。地域的力量是强大的,传统文化教育得当,即使有一天城阴城子弟到了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相信无论东奔西走,无论右弯左转,无论沧海多么辽阔,无论归程多么遥远,也要回归起点。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绵延不绝的传统文化也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断裂,这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需要。但是怎样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怎样在实践中体验感悟?怎样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因此我们觉得有必要对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展开研究,寻求激发学生热爱汉语,热爱生活,热爱传统文化的活动平台。
传统文化教育足以增强民众的自豪感,激发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古代的雄辩家说过一段精彩的话:“桔生淮南以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不然的话,我们何以解释牡丹以洛阳为最名贵,芍药以扬州的最奇美,木棉在温暖湿润的岭南生长得最茂盛,白杨在寒冷干燥的北国生长得最挺拔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对一样事物不认识、不了解是谈不上有何感情的,只有发现了事物的可爱之处,才会产生爱的情感。对家乡的热爱,必须首先建立在对家乡的了解上。中国文化在历史学上常常以地域不同而划分为一些风格迥异的品类,如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等等,而区别这些不同文化的并不仅仅因为它所拥有的不同名称,它们的独特内涵也使其闪烁着同样亮丽的光华,比如语言词汇,民居建筑,民间制作,地方剧种,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等。
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助于我们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继承传统,开拓未来。
课程中不包含文化是不可能的,离开文化的课程是不存在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极其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写道: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这首千古绝唱几乎是对有着丰富而古老内涵的历史文化所作的最具代表性的画面定格。历史上有许多本埠名人和客居外地名人创作出许多名篇巨著和佳诗妙词,是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语文学科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财富。在这片热土上,还形成了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革命历史文化、忠义文化、山水文化、书画文化,所以传统文化教育除了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外,还可以与历史学科、政治学科、地理学科、美术学科等紧密结合,探索适合本地域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路。
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让我们的后代知道我们的文化之根与文化形态,也要了解我们文化特色与文化优势。对我们生息与生活的这一块热土,要潜移默化地培育起如著名诗人艾青所说的那种纯朴而深厚的情感:“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是要重铸信心,充分认识到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的荣耀和这荣耀在今天乃至将来的继续辉煌。
传统文化是条源源不断的河流,从古流到今,并奔向未来。合理地利用它,会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姿态万千,异彩纷呈。
传统文化随笔1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进入21世纪后,工业与商业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首先是传统节目。传统节目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良好方式。西方传入的圣诞节,情人节等在我国广泛传播,而我们的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重阳节登高插茱萸;中秋赏月,庆团圆;在腊月初八熬一锅腊八粥……还有哪些人记得呢?恐怕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吧!
其次是传统的歌舞,具有特色的凤阳花鼓,云南花灯,东北秧歌,这些我们又了解多少,或许有的人都没有听说过吧。当我们看到老年人们再跳广场舞,扭秧歌时,我们有的只是嘲笑,只是鄙夷。可是你们知道吗,他们跳的才是我国传统的舞蹈,相比下来,我们更应该觉得惭愧,只是一味的追逐新潮,跳什么街舞,魔鬼舞,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去学习我们的传统歌舞呢?去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呢?还有民间音乐及我们的国粹京剧也受到了人们的冷落。
不仅如此,曾经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绘画,剪纸等也受到了人们的冷落。随着时代的变更,越来越多的人遗弃了我们的传统文化,现在的高新技术,虽然它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但是也给我们带来了危害,我们渐渐失去了动手动脑的能力,也失去了在体验中的快乐,只知道盲目的做着自己的事。我们又为什么不去尝试做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呢?
正是由于历史的洗礼,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最终诞生了华夏儿女们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
当时间的沙漏漏下最后一滴沙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痕划过最后一瞬,珍珠的色彩也会如此耀眼;当六年的养分在体内积累,毛竹的生机也会如此蓬勃。传统文化也是一点一点积累来的。我们要将这优秀的传统文化继续发扬下去。
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份宝贵的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传统文化是我们的骄傲,我们应该为传承传统文化献出自己的力量,使其发出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