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读后感

时间:2024-01-06 12:08:08
《无声告白》读后感(集锦6篇)

《无声告白》读后感(集锦6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无声告白》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无声告白》读后感1

《无声告白》这本书购于17年11月10号,作者是华裔作家伍绮诗,这本书是她的长篇处女作。

一直到最近才翻出来,前前后后利用在上下班的地铁上看了半个月。我看的是孙璐的译本。说实话,整体的故事线还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其中涉及到的问题有很多:婚姻、精神出轨、肉体出轨、父母与子女的相处、种族、同性恋、社会关系、心理健康、精神疾病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其实每天在生活中也面对着,还有每天也被电子设备各种信息轰炸,各种新闻的报道。

首先来说说婚姻,你会找一个跟你相像的人结婚还是互补的?我一直觉得婚姻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婚姻这两个字所包含的情感实在太多。我得有多喜欢这个男人/女人,才会决定站在他的身边,跟他/她一起生活;我身上又有什么优点,值得这个男人/女人选择和我一起共度余生。

人生的不安定因素实在太多,小说里的女主妈妈(玛丽琳)和女主爸爸(詹姆斯)可以说是一见钟情,以至于玛丽琳不顾她妈妈的意见和自己的学业和他结婚。在经历女主(莉迪亚)的溺亡之后,玛丽琳一直处于不能接受莉迪亚去世的悲伤中,与此同时,詹姆斯出轨了,和自己的助理发生了关系,期望从这样的关系中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虽然最后,玛丽琳和詹姆斯依旧在一起了,有没有和好如初如初,我们也不清楚,作者也没有写。

在玛丽琳的母亲看来,身为白人的玛丽琳一开始和詹姆斯的结合就是错误的,因为詹姆斯和玛丽琳不像,不管是身份、种族还是家庭背景等。种族问题现在依旧存在,相亲讲究门当户对,灰姑娘的故事其实是不存在的。

然后小说最主要的人物莉迪亚,作为最像玛丽琳的女儿,心里背负了太多。

玛丽琳为了自己学业和事业曾经出走过一次,但是最后因为发现怀孕,肚子里是她和詹姆斯最小的女儿汉娜回归了家庭。至此,为了维护这个家庭的平和,莉迪亚什么都听她母亲的,认为这样她的母亲就不会再次出走,家庭也会完整,邻居也不会用奇怪的眼神看他们。事实也证明,在莉迪亚溺亡之前,玛丽琳确实没有再出走。

莉迪亚听她母亲的走医学的道路,学习的进度比同龄的孩子要快,但是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大,她开始力不从心,然后她也没有朋友,没有可以谈话的人,有的只是玛丽琳一如即往那不是很想要的专一关注,连节日礼物收到的都是书籍,看书的过程中,我都替莉迪亚累的慌,仿佛有一口气一直闷着。莉迪亚彻底成为玛丽琳希望成为的那种孩子,没有“自由”。

于是她叛逆,瞒着家里人和名声不那么好的杰克成为了朋友。

从莉迪亚的身上,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书籍封面上的这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我时常在想,是什么的样的自己才会萌生出这样的想法,又是什么的样自己才算是摆脱了他人的期待,成为了真正的自己。

每一个孩子从一出生,就被父母乃至于全家人赋予了期望,孩子可能才出生,父母就把他的大学专业想好了。有句名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好。说到这,其实小编还挺庆幸自己能够成为一个设计师,虽然不出名,但是自己是喜欢的。

我们怎么样才能摆脱他人的期待?我觉得好难,好难,好难。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也许真正的自己令自己更加讨厌。但是不管怎么样的自己,或厌恶、或欢喜、或无感,那都是你啊,只有我们接受了各种各样的自己,才能找寻到属于自己的人生。

这篇读后感其实文章中还有些人没有提到,家中唯一的男孩内斯,也可以说是莉迪亚的精神支柱,与莉迪亚的成长可以说是形成一个比较强烈的对比。以及玛丽琳的母亲和他们家的邻居,以及莉迪亚最好的朋友杰克。

看完这本书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从来就没有所谓的感同身受!摆脱他们的期待,成为真正的自己是要竭尽一生去做的事情。  小编争取尽早更下一篇,感谢大家支持。

《无声告白》读后感2

“莉迪亚死了。”这是这本书的第一句话。刚过16岁的莉迪亚是詹姆斯和玛丽琳的女儿,她有一个哥哥内斯和一个妹妹汉娜,这个看上去温馨和睦的家庭因此笼罩在悲伤的阴影中。随后这个家庭曾经和现在的一切都在作者笔下徐徐展开,而我觉得最巧妙的是书里每一句看似无用的废话,其实都可以连接上导致莉迪亚死亡的逻辑,最开始我认为这本书讲的太啰嗦了,现在收回这无知的想法。

父亲詹姆斯是中国血统,有着黄种人的特征因而从小在学校被孤立;母亲玛丽琳从小有着当医生的梦想,然而在大学没毕业的时候义无反顾与詹姆斯结婚当了家庭主妇,因为新郎的黑头发黄皮肤这场婚礼没有得到她单亲母亲的祝福反而让玛丽琳与母亲断绝关系。

上面这段背景看似废话,但实际上是莉迪亚死亡的根源之根源:父亲因为从小被孤立,他对女儿的期望就是交很多朋友;母亲把当医生的愿望强加在女儿身上。你可能会问就这些怎么可能导致莉迪亚死亡?她不喜欢可以不做嘛。这要从她母亲的一次离家出走说起。在内斯和莉迪亚还小的时候,玛丽琳厌倦了家庭主妇的生活想完成当医生的梦想,但詹姆斯不同意,于是她偷偷回到学校去完成学业。在每天等待母亲消息的不安中,莉迪亚反省着自己是不是哪里做错了让母亲不愿意回来,并暗自发誓如果母亲回来的话,她做什么都听她的话。玛利亚果然回来了——并没有完成学业,而是因为发现自己怀孕了——带着不甘。但莉迪亚以为是上帝听到了自己的祷告,从此害怕失去父母成为她最大的恐惧,做什么事情都刻意去满足父母的心。

这本书里的三个孩子都敏感、善良又可怜。

内斯是被经常忽视的一个,他嫉妒妹妹得到的宠爱——他考上哈佛还没有莉迪亚测验成绩不好更让父母关注——因此他甚至把妹妹推到河里,当然那一瞬间他就后悔自责了,这件事也并没有让第三个人知道。这样的家庭环境里他想的只是考上大学逃离。

莉迪亚承载着父母的期望,没有朋友的她装作整天和朋友打电话,不喜欢医学的她强迫自己啃那些书。她的不快乐只有内斯懂,内斯是她唯一的依靠,在被哥哥推到河里是一瞬间她甚至感激他使自己得到解脱,因此内斯考上大学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汉娜是被讨厌的存在。她的出生是不讨喜的,他的父母并不想要第三个孩子,特别是玛丽琳——这个孩子的出现彻底毁了她的梦想。在家里父母常常忘了给她摆餐具,她甚至连话也不敢插,常常躲在桌子下。我最心疼的角色就是汉娜,她被母亲叫了名字都那么惊喜,醒悟过来的父亲抱了她一下她都会激动到流泪。她是这个家里小天使般的存在,治愈了伤痛后的家庭。

读到后半部分,我并没有像之前一样,为懦弱自卑的詹姆斯咬牙切齿、为喋喋不休神经质般的玛丽琳感到厌烦,仔细一想,这本书写实得可怕,没有完美的父母,千千万万的父母都是詹姆斯和玛丽琳,有着那么几个 ……此处隐藏3017个字……中国劳工的后代;母亲玛丽琳是美国人,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玛丽琳上哈佛大学二年级时认识并爱上在该校读研究生的詹姆斯,不顾母亲的坚决反对,毅然中断学业嫁给詹姆斯。詹姆斯因为是中国人,虽然成绩优秀,却丧失了留在母校哈佛任教的机会,去了一个不知名的大学当老师。

这个家庭,一个自卑的难以融入当地社会的父亲,一个心底里藏着医生愿望却不得不窝在厨房里给一家大小做饭吃的母亲,两个长的像父亲的孩子内斯和汉娜,一个长的像母亲的孩子莉迪亚,这样的家庭必定会有一个令人心痛的故事。

因为长相,三个孩子在父母眼中的待遇千差万别。内斯和汉娜颇受忽视,而莉迪亚则备受关注。仿佛同在一块地里生长着的三棵庄稼,内斯和汉娜靠天吃饭,天下点雨他们就接着,不下雨他们就渴着。莉迪亚则每天被母亲和父亲浇水施肥,父亲每天给莉迪亚浇的水是广交朋友,努力融入当地环境,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而母亲给莉迪亚施的肥却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然而,事与愿违,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内斯,这个被忽视的长的像父亲的孩子却拿到了哈佛的录取通知书,而这个是父母对莉迪亚的期望。内斯的成功,并没有缓解莉迪亚的负担,反而更增添了父母亲对莉迪亚的信心,莉迪亚背负的期望更重了。莉迪亚终于不堪重负,半夜里独自走向湖底寻求解脱。第二天早上,母亲玛丽琳还在餐桌前给莉迪亚削好了铅笔,标记好了那错了的六道物理题....

毫无疑问,詹姆斯和玛丽琳是爱孩子的,像千千万万的天下父母一样,但对三个孩子冷热不同、旱涝不均的期待造成了他们完全相反的结果。人本主义哲学大师罗杰斯说过,人性是积极乐观的,人本身就有自我实现的倾向。无疑,内斯是幸运的,他靠自己本身的成长动力完成了逆袭,而莉迪亚是不幸的,她的不幸就在于始终没有按照自己的生长节奏成长,始终被父母亲催促着拔苗助长。

如今,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下,在幼儿园入园、小升初、中考、高考、考研、入职考、国考、司考、职业资格考等等各种考试的大环境下,几乎所有的父母孩子都卷入了这场考试大战中,没有人在乎孩子的感受,也没有人考虑过孩子的自然生长节奏,早教、胎教早就不是新名词了,现在有的地方为了争夺优质教育资源,竟然从控制受精卵开始控制孩子出生的月份!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多少父母的信条。然而,父母的言行举止、父母的三观才是孩子的起跑线,否则,赢了学业,输了人生。很难想象,一对满嘴脏话的父母怎么可能教育处彬彬有礼的孩子;一进家门就打开电视的父母,怎么可能培养出爱阅读的孩子。孩子就是在家庭这片土壤上长出来的,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有父母的影子;孩子交朋友、对待同学的方式都是父母为人处世的翻版。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今年高考完,一个同学给我打电话说工作,顺便说起了他的孩子高考,当时分数还没有出来,我也是顺口问了问孩子考的怎么样,他呢,顺口回答:“考不上600分以上就没有好学校。”因为是同学,我也没客气,立刻反唇相讥:“孩子的路还长,你的眼光不要仅仅盯着高考这一个点,当年我上的是大学,你上的是中专,现在还不是你比我强嘛。”人生是场马拉松,而孩子才刚刚起步,谁又能说起步较慢的孩子最后就会输了呢?我特别欣赏龙应台的那句:“孩子,你慢慢来!”

是啊,孩子,你慢慢来,年幼时,妈妈会护着你;年少时,妈妈会理解你;成年时,妈妈会是你身后最为坚强的后盾。这才是一个合格母亲的正确姿势。作者:莲说

《无声告白》读后感6

近期教育类的书籍读多了,稍微有些审美疲劳。于是便在微信读书上寻找不同风格的书籍,看着看着,我把目光锁定在“女性必读,成长必看”的这个书单,打开书单,看到位列第一的是小说《无声告白》。

《无声告白》的作者伍绮诗是美籍华裔作家,出生于美国,毕业于哈佛大学。20xx年,处女作《无声告白》获得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一名。获奖前,她已写作多年,小说及散文作品多见于各类文学期刊杂志。

小说主要围绕着家中老二莉迪亚的死亡迷局进行展开,拨开层层迷雾,才得知莉迪亚为了摆脱他人对自己的期待,而选择自沉湖底,告别这个她一直唯唯诺诺,活在别人期待中的世界。

阅读这整本书时,我都追寻着作者的文字,去找寻莉迪亚死亡的真相。当她被从出事的湖底打捞起来的时候,脸已经被啃咬了一半,面目全非。这样的画面着实令人有些压抑!不过,最令人压抑的远非如此。

某日,莉迪亚的妈妈因为想要追求个人的理想,便抛弃丈夫詹姆斯和大儿子内斯和女儿莉迪亚,离家出走。自那以后,他们三人都盼望着她的回来。莉迪亚暗自祈祷,只要她妈妈回家,她什么都听妈妈的。最后因为莉迪亚的妈妈突然发现自己怀有身孕,只能放弃自己的理想,回到家。就这样,他们一家团聚了。悲剧的序幕也渐渐拉开。

莉迪亚对妈妈的安排唯命是从,学妈妈希望她学的课程,带着妈妈对她的期待活着。作为混血儿,在学校备受排挤,几乎没有朋友,却还要在父母面前假装有朋友,假装和朋友电话寒暄。面对不及格的物理试卷,她不知道如何面对对她抱有高期待的母亲……

读着莉迪亚在家中所遭遇的一切,感觉她承受了她这个年纪所不能承受之重,这些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本来哥哥内斯一直是她得以依靠和倾诉的对象,只不过哥哥也去哈佛上学了。最后,她终于选择了与这个世界决绝。

对于杀害莉迪亚的凶手,她的家人各自有各自的猜想,只不过凶手就是他们而已!他们是将莉迪亚推向湖底的凶手!

16岁花季小女的莉迪亚,战战兢兢地活着,令人压抑地行走在作者的字里行间。不过更悲剧的是,这样的悲剧不只出现在小说里,生活中更是有迹可循。

许多家长,把自己未竟的梦想寄托在孩子成长,把自己的诸多期待强加在孩子身上。有期待,固然是好事。但是全然不顾孩子的身心健康,而让孩子一味地向前赶路,这样最后究竟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生命始终是他们自己的生命,他们的人生也只能由他们自己掌舵。作为成年人,可以适时为他们的人生指点迷津,但是始终要铭记:在他们的人生航线上,他们才是自己的人生主角!他们不是成年人弥补自己遗憾的工具,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是成年人能给他们的最好的礼物!

前段时间第一届学生来看我时,其中一个孩子在和我聊天时,因为她在小学阶段十分喜欢表演,于是我便问她,在中学还表演吗?还跳舞吗?这时,她的脸上掠过一丝忧伤,无奈地说,“我现在没有什么一技之长了,只有学习了。”

我很好奇地问她,“怎么不跳舞了呢?不喜欢吗?”“因为我家长不允许。”说到这里,她不仅委屈地落泪了。继续倾诉着,“有时候真的觉得很委屈,本来每天回家学习都很累了,他们还让我做家务。做了家务,还要说我做的不好……”

她还说了一些很委屈的事,听了之后,我也觉得有些心疼,只能试着安慰她。可是我忘不了小学时,她是个多么外向开朗,爱笑的女孩呀,如今却如此的多愁善感了。想着,不免难过。

孩子别无选择地出现在现在的家庭,父女母子一场,都是缘分。希望父母用智慧的家庭教育,给予孩子得以完整成长的生长环境。如果没有能力提供充足的养料,也不要做伤害孩子的推手!

《《无声告白》读后感(集锦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